
炒股配资基础知识

VOL 3567
跳绳1分钟180下,认识100多种国旗,却在小学课堂吃铅笔、被同学欺负……
在北京海淀,涂涂的父母都是“学霸”。他们把自己在教育上严谨和勤奋,都用在了7岁的疑似自闭症儿子涂涂身上。
快上小学时,涂涂在认知上的表现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同龄小朋友。但进入小学后,涂涂爸妈却隔三差五地被学校老师喊去谈话。
除了在教室里吃粘土、啃铅笔,涂涂还无法进行多回合对话,也不懂排队轮候。
无奈之下,涂涂爸妈带着涂涂再次来到医院。在听完父母过去四年的“鸡娃”式家庭干预后,医生紧急叫停:“不要用教普通孩子的方式教涂涂,别再耽误孩子了!”
涂涂后来在影子老师的帮助下,顺利渡过入学关。涂涂爸爸在这个过程,也总结出5条经验和5条教训。
用教普通孩子的方式教自闭症孩子,可能错得有多离谱呢?
文丨几米
编辑丨Jarvis

尽心尽力的“弯路”
2019年底,两岁半的涂涂在北大六院被诊断为疑似自闭症。
“那时的一家人还抱有侥幸心理,”涂涂爸爸说,“希望孩子长大了,能力自然而然就可以提升。”
从那时到涂涂五岁半,他们一直没有进行过机构干预,而是选择“尽量像教正常孩子一样去教涂涂”。
白天,涂涂上幼儿园。晚上,爸妈教他英语、思维,陪他读绘本。周末的时间被各种兴趣班填满:篮球、体能、声乐、画画、乐高、轮滑、游泳……此外,爸爸还常常带他去跑步、爬山。

爸爸带涂涂爬山
快上小学时,涂涂的“履历”已经很亮眼:学会了拼音、加减法,认识一百多个国家的国旗和一百多种车标,一分钟跳绳可以达到180下。这些认知和运动能力上的进步,让涂涂爸妈觉得,儿子适应小学应该没有问题。
2023年9月,涂涂顺利进入小学。但各种问题,也随之而来。
他会在学校的公共区域乱写乱画,上课注意力不集中,发出声音。学校老师的反馈电话,成了家常便饭。爸妈都是从小没受过老师批评的学霸,现在却要为儿子的事反复去学校谈话,“压力都非常大”。
2024年3月,涂涂的问题行为变得更严重,甚至在学校被其他同学欺负。一家人再次走进医院,得到了文章开头医生那句当头棒喝:
“不要用教普通孩子的方式教涂涂,别再耽误孩子了!”

“打开”孩子
2024年3月底,涂涂来到了大米和小米海淀中心。
康复师王老师对涂涂的第一印象是:这个小男孩不自信,不敢抬头与人对视,说话没有回应,或者回答非常简单。
督导张老师的评估则更为具体:涂涂能主动提要求,但无法进行多回合对话;他对游戏规则的理解欠缺,不会与同伴商量解决问题,比如谁先开始,谁扮演什么角色。
针对这些核心问题,团队为涂涂定制了干预计划。最初是每天1.5小时的个训和1.5小时的社交集体干预。
两个月后,根据他的进步和融入学校的迫切需求,方案被动态调整为:上午由影子老师进校服务,下午进行1.5小时的机构一对一个训。
改变,在不到一个月后就发生了。
涂涂在学校的注意力得到提升,能更好地遵守课堂纪律,也开始主动回答问题。他经常往家里带学校奖励的代币,有时候一天就能带回十几枚。“在一年级上学期,一学期加起来估计也没有十几枚。”涂涂爸爸高兴地说。

涂涂的作品
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沟通上。“现在整个人仿佛被打开了,”爸爸说,“可以跟我们进行多回合的一来一往对话,回家后也可以向我们完整描述学校发生的事。”
最近,涂涂学会了提问和互动。他会说:“爸爸,我再问你几个问题哈。”看到错误的地方,他也会说“不对”,并指出原因。

一个循环系统
涂涂的进步,是家庭、学校(影子老师)和干预机构三方配合的结果。
“整个形成了一个循环。”涂涂爸爸这样总结。
上午,影子老师芦老师在学校帮助涂涂建立规则、提升专注力,并把他遇到的困难反馈给机构。
下午,康复师王老师会在一对一训练中,有针对性地帮他补足短板。
康复师还会教涂涂一些游戏和技能,再同步给影子老师,由芦老师在课间引导涂涂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,在真实场景中进行泛化。
每天训练结束后,康复师还会和家长沟通,告知涂涂当天的表现,以及在家里可以做哪些巩固练习。
“我们跟小朋友接触,每天最期待的就是,看到他在进步。”王老师说。
涂涂爸爸在三方配合的过程中,也总结了过去几年的成败得失。
“几年家庭干预,有做对的地方,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,希望我之前踩过的坑大家都可以绕过。”
做对的地方
注重孩子运动。适当的锻炼提升了涂涂的身体免疫力。
结合孩子兴趣点去训练。涂涂喜欢看汽车挑战赛,爸爸就为他设计了汽车闯关游戏,把语文、数学、古诗融入关卡中,孩子很乐意完成。
培养好习惯,并长期坚持。比如通过读《小羊上山》等故事书,养成了阅读的习惯。
树立孩子信心。督导会利用涂涂跳绳很棒这个特长,在学校表扬他,帮他增加自信。
从不轻易放弃。相信孩子,静待花开。
做得不对的地方
用教正常孩子的思路教孩子。我们把他的时间填得非常满……虽然我们家庭干预的强度很大,但没有真正掌握适合涂涂的科学干预方法,反而效果很差,把涂涂宝贵的成长时间荒废了。
存在侥幸心理,没有尽早寻求专业帮助。一开始我是不太愿意相信机构的,导致错过了干预的黄金期。
入学前,没有帮孩子做好准备。在涂涂缺乏理解力、社交力、听指令能力的情况下送他进小学,导致他非常不适应。
把焦虑传递给了孩子。父母的心态要好,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。如果孩子持续地被否定,他会更加自我封闭。
一开始定的目标太高。我们要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干预的小目标,从小处着手,逐个突破。

涂涂一家的故事,是近年来中国大城市中产家庭教育焦虑的一个特殊缩影。
“鸡娃”,是一个流行于中国家长间的网络用语,意指父母给孩子“打鸡血”,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,不断地为他们安排学习和活动。在北京海淀区这样的“教育高地”,这种现象尤为普遍。
然而,这种以高强度、标准化、结果为导向的“鸡娃”模式,与自闭症等神经多样性儿童的成长需求,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。
自闭症儿童的核心困难在于社交沟通和灵活适应,他们需要的是个性化的、以发展为基础的、遵循其自身节奏的干预,而非标准化的知识灌输。
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适当的松弛和符合孩子需求的辅助措施,往往比比单纯目标导向效果更好。
涂涂在家、校和机构的三方协作中,快速补齐短板,就是这种符合孩子自身需求的个性化支持的结果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。文章版权归「大米和小米」所有,未经许可,严禁复制、转载、篡改或再发布。本号长期征集线索/稿件,一经采用,稿费从优。提供线索/投稿请联系:content@dmhxm.com。
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
配先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